三月份,最令人期待的电影之一无疑是王晶导演的《不止不休》。
(资料图)
前有 2020 年入围第 77 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地平线单元的最佳影片,后继入围了第 45 届多伦多国际电影节发现单元的最佳影片等荣誉。导演王晶也凭此片获第 4 届平遥电影展的费穆荣誉最佳导演。
却在某些问题上,被足足隐匿了近三年才得以上映。
早些年的时候,一部现实题材的《我不是药神》,拿下豆瓣 9.0 的高分。
因此《不止不休》同样被寄予厚望,相似的孤胆英雄为弱势群体发声的故事叙事,也让大众觉得他可能成为下一部《我不是药神》。
(文章尽量避免了剧透,大家可以放心阅览)
以诗意的方式
对这个时代迎头痛击
《不止不休》是一部讲 " 理想 " 的电影,背景设置在 2003 年的北京。监制贾樟柯,导演是《江湖儿女》、《山河故人》、《天注定》的副导演王晶。主演白客,还有一个更为熟知的名字 " 王大锤 "。
但这些年以来多次参演各种角色,确实实现了逐渐 " 蜕 " 去出道时的形象。另一位主演是凭借今年大火剧《狂飙》出圈的张颂文。《狂飙》有多火自不用说,而张颂文本人也凭借剧火人更火了。有意思的是,影片早前的海报其实是并没有张颂文,之后才改成了 " 双男主 " 海报的形式。也想再次肯定一下张颂文老师的演技。按理说刚结束一部大热剧,高启强的形象已经深入人心,对演员而言马上有新作品出来势必是一种挑战。但张颂文老师不负众望展现 " 剧抛型演员 " 的实力——演啥像啥。《不止不休》的黄江绝不会让你跳戏想到高启强。另一位主演苗苗,虽然演职表第二顺位,可实际算个酱油女主。此外,电影还有一个隐藏彩蛋——贾科长倾情客串黑心煤老板。电影《不止不休》根据真实人物经历改编,由人物导向讲述纸媒时代往事。两位主角都是调查记者,白客饰演的实习记者韩东和张颂文饰演的资深调查记者黄江,就职于当时最大的报社—— " 京城时报 "。为什么说当时是纸媒的黄金时代,也是理想的黄金时代,因为当时还有着无数像韩东一样经济困顿但心怀天下的人。(正如电影所述:与其苟延残喘,不如从容燃烧)在电影前一部分,黄江就提到了一个问题" 记者是什么 "。在紧张忙作的报社,和渲染背景音乐下,确实有点 " 燃起来 "。和韩东一起入职的实习生里,有人答 " 记者是无冕之王 "。纸媒的黄金时代,记者是有力的传声筒,也可能手握左右舆论的影响力,记者手中的那支笔,某些时候甚至可以 " 决生死 "。
所以,一个好的记者,应该具备冷静、客观,剥夺 " 个人情感 " 的因素。电影也在第一个 " 山西矿难 " 的情节,向人们展现了调查记者的行业凶险。致敬每一位巧妙揭开行业黑幕、为弱者发声的英勇行为的调查记者。以至于观众在这整个片段充斥着被发现的担忧。之后,是实习记者韩东的个人成长。一边是结束北漂的稳定生活和工作,一边是实现自我理想主义价值,电影剧情才逐渐走向 " 乙肝代检 " 的高潮。当时,整个社会对乙肝的污名化以及歧视非常严重,几乎就是 " 谈乙色变 ",相关政策的滞后、医疗卫生知识普及的不足等等,导致了公众认知的误解,于是,乙肝群体成为被歧视的存在。可当时的社会情况里,每十个人中就有一个乙肝患者,不得已的情况下,被动形成了 " 代检 " 的地下灰色产业链。虽然《不止不休》呈现的千禧年代的故事,但这并不妨碍观众与之形成共鸣。影片中,导演很巧妙地安排了多段错落呈现的 " 伪纪实影像 "。虚构的电影故事和几近真实的伪纪实影像融为一体,将观众从影院带回了那段真实的伤痛过往中,让影片的写实性更强。或许这也是导演王晶在采访中所表达的态度:" 现实,是永远不会过时的 "。也正如电影中所言:" 这事上发生的事,有哪件是跟我们一点关系都没有的呢?"这些事件,历史决定当下,现在影响未来,哪一件不是息息相关。
它有颇多不足但仍然珍贵同样讲到了 " 乙肝代检 ",虽然和《我不是药神》略显 " 撞题 ",乍一看有很多相似的地方。但《我不是药神》的事件明显更为集中,主线就是关于绝症病人买 " 假药 " 救命的叙事,但《不止不休》是发散的,多个脉络相通。影片上来看,《不止不休》的剧情节奏、角色塑造,甚至是内核表达都没有《我不是药神》那般完整的呈现。相反,《不止不休》有些要素过多,野心过大。以至于落点不足,电影内核也就没办法做深做细。这是不少新人导演的通病,很多时候都喜欢给得太满,将各种元素塞进故事里,这样的结果导致侧重点被削弱。《不止不休》讨论了北漂、矿难、乙肝代价多条主题线,但始终没有一条主线贯穿,反而给人感觉像是分段式的故事呈现。主题元素 " 打架 ",就会导致故事的内核冲击力不强,韩东的成长线与乙肝患者的困境呈现就会变得有些隔靴搔痒。
又因为时长限制," 乙肝代检 " 的话题交代会显得过于仓促,某些洞察和表达明显不足。但我认为,对《不止不休》的失望本身在于期待过高。以《我不是药神》为对标是难度不低的,但他本身的电影框架其实是合格的。它相对真实的带我们回望了一份关于千禧年的记忆。那一年是纸媒的黄金年代,调查记者确实有种 " 无冕之王 " 的意思。电影中第一场山西矿难,对应的应该是 2003 年的 "3 · 22" 特大矿难。据报道,当年的孟南庄矿难,有超过 72 人遇难。但在当时,和生命一起掩埋的还有事情的真相,直到记者深入调查,才牵出一张大网,相关黑幕才得以打击。" 乙肝代检 " 对应的是 2003 年,记者韩福东发表在《新闻周刊》上的《中国 1.2 亿人的反歧视主张》。而电影的最后,使用了更为艺术性的呈现。报纸悬浮掠过人群,先是春节的版面,然后翻转过来是《一亿人的反歧视主张》被登在头版。这些的意义就是,矿难的真相被揭穿,相关 " 凶手 " 得到惩戒。而反歧视的报道,2010 年后乙肝歧视得到遏制,现在无论考公还是上学,乙肝检测结果都无需单列。文字正义的发声,真的足以改变这个社会的不公。所以在当下,《不止不休》得以播出已经超越了它本身的目的。它呈现了当下极其稀缺的题材,这份勇敢突破已经值得尊敬。此外,作为一个媒体人的观影感受是,《不止不休》带着一股弥足珍贵,召唤着这个时代的余晖。关键词: